書名:戰勝讀寫障礙 |
系列名稱:障礙教育 |
||||
作者:Sally Shaywitz著;呂翠華譯 |
CIP碼:529369 |
||||
定價:450元 |
裝 訂:平裝 |
ISBN:9789861915814 |
|||
規格/頁數:18開/424頁/720克 |
出書日期:2014/3 |
國際條碼:9789861915814 |
書號:63124 |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Shaywitz博士是閱讀與讀寫障礙症領域裡,居全世界領導地位的專家。她利用最新科技的突破,包括腦造影研究—許多是在她自己的實驗室所完成—掀開閱讀困難這位主角的神秘面紗,並說明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能如何得到幫助而成為一位優秀閱讀者。她不但探討在幼兒身上的早期診斷,也同樣討論針對年紀較大孩童、年輕人和成年人的診斷。
Shaywitz博士並規劃一套針對強化閱讀所設計的家庭教育方案,引導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以及如何與老師合作;並建議如何提升及維護孩子自尊的方法。她在本書中提供了練習、教學輔助、電腦軟體相關資訊以及許多無價的資源。
Shaywitz博士解除圍繞在讀寫障礙症周遭的無知障礙,並以知識的撫慰取代。這裡有你可信賴的來源,你能使其轉變為所需要的資訊、建議、引導與解說。簡而言之,這本書為所有有閱讀困難的人及其家人、老師提供幫助—也帶來了希望。
【目 錄】
PART 1 閱讀與讀寫障礙的本質
第 1 章 知識的力量
第 2 章 讀寫障礙的歷史根源
先天性字盲症的背景
第 3 章 讀寫障礙的完整面貌:
誰有讀寫障礙及這段期間會發生什麼事
康乃狄克縱貫研究
閱讀與閱讀障礙的模式
讀寫障礙的盛行率
我們知道有些女孩有讀寫障礙
隨著時間過去的讀寫障礙
第 4 章 為什麼有些聰明的人無法閱讀
Alex
Gregory
為何Alex和Gregory有閱讀的困擾
語音模式
第 5 章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閱讀
粒子原則
閱讀比說話更困難
破解代碼
第 6 章 解讀大腦
將大腦功能定位
大腦如何閱讀
革命:解讀心智
第 7 章 運轉中的大腦會閱讀
大腦的基本地標
看見大腦在閱讀
將一切組裝一起
讓科學發現為你工作8
PART 2 診斷讀寫障礙
第 8 章 讀寫障礙的早期徵兆
讀寫障礙的最早徵兆
鑽進你的遺傳根源,找出讀寫障礙的跡象
對讀寫障礙的迷思與誤解
第 9 章 讀寫障礙的後期徵兆
緩慢的閱讀者
判斷孩子的進展
第10章 我的孩子應該接受讀寫障礙鑑定嗎?
幼年期的讀寫障礙徵兆
從小學二年級起的讀寫障礙徵兆
在年輕人與成人身上的讀寫障礙徵兆
在較高層次思考歷程的優點徵兆
得到幫助
第11章 在學齡兒童身上診斷讀寫障礙
第12章 鑑定有風險的兒童
父母能做什麼
第13章 診斷聰明的年輕人
診斷
Nikki
PART 3 幫助你的孩子成為閱讀者
第14章 所有孩子都能被教會閱讀
引導你的基本原則
第15章 幫助你的孩子破解閱讀密碼
密碼的第一部分:有關聲音的建議
密碼的第二部分:把它寫下來
在幼兒園提供適合教學的重要性
你的孩子是否正在往閱讀前進的正確道路上?
第16章 幫助你的孩子成為閱讀者
把短的單字發出音來
拆解更長的單字
你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你的孩子
第17章 幫助你的孩子成為熟練的閱讀者
教導流暢性:什麼是最有效的
父母能夠幫忙建立流暢性
文字的意義
父母應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PART 4 戰勝讀寫障礙:將閱讀困難者轉變為熟練閱讀者
第18章 Sam的閱讀課程:一個有效的模式
成功的閱讀介入所包含之要素
第19章 教導讀寫障礙兒童閱讀
1. 學習正確的閱讀文字
2. 從正確性到流暢性
3. 回答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第20章 幫助成人成為更好的閱讀者
第21章 選擇學校
第22章 保護並教養孩子的靈魂
第23章 調適:搭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橋樑
從理論到實踐
回答最常見的問題
未來:希望的時刻到來
結語:像那樣的人……
John Irving
Wendy Wasserstein
Stephen J. Cannell
【作者簡介】
Sally Shaywitz醫學博士,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小兒科教授,並且是耶魯學習與注意力研究中心(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earning and Attention)的共同研究主任。她是國家科學院醫學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及國家閱讀諮詢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的會員,
並榮獲以出版醫療期刊出名的卡索‧科尼(Castle Connolly)醫學公司選拔為全美頂尖醫師。Shaywitz
博士經常在全美各地演說並出現在CNN、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及今天(The Today Show)
等電視媒體上。
【譯者簡介】
呂翠華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特殊教育哲學博士
曾任:國小特教班教師、助教、講師、啟智教育師資訓練執行秘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常務監事
譯作:《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改造學習困難的孩子》
《發現不一樣的心智:一本關於學習能力與學習障礙的小學生讀物》
《其實融合很簡單:教導障礙學生的450個策略》
《人生就在眼前,你準備好了嗎?》
《戰勝讀寫障礙》
(以上皆由心理出版社出版)
【推薦序】
閱讀「讀寫障礙」 解讀「讀寫障礙」
本校洪老師囑央我為呂翠華教授譯作《戰勝讀寫障礙》寫序,我先是心頭一沉,那壺不開提那壺,讀寫障礙對於小兒神經科醫師就如同時間對於基督教聖者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一樣:「沒有人問我,我就很清楚,但如有人問我,我即一頭霧水」。閱讀(reading)一般認為攸關視、聽、讀三個層面,讀寫障礙的神經病理機轉眾說紛紜,從視覺區,聽覺區,語言區,角迴(angular gyrus),腦島(Insula)都曾經被提起,成為難以釐清的百慕達三角洲。但看到作者大名,卻使我眼睛一亮,Sally Shaywitz教授不但是世界上頂尖的讀寫障礙研究學者與醫師,也是小兒神經教科書〈讀寫障礙〉章節的撰寫人,為了要先睹為快,只有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令人又愛又怕的任務。
人類的社會行為是由基因,到神經系統,以至文化、教育和社會體系所建構的價值系統交互作用,產生錯綜複雜潛在變化。一般而言,生物性演化屬達爾文模式(Darwinian),是緩慢而不容易立竿見影的,但文化的演化屬拉馬克式(Lamarckian),是可以在較短時間創化的。人類演化的方向是同宿同棲,相互依賴也相互折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與符號,也構成文化現象的深層結構。人類是唯一藉語言來溝通的物種,語言的基因模組(language module)建立源遠流長,可追溯至百萬年前,而可能直到五萬年前才形成「智人」(Homo Sapiens)的一種優勢溝通模式。語言可以很自然的學會,孩子通常是會說話後才學會讀和寫。讀寫是較近代的人類成就,比較傾向於文化演化。閱讀模組(reading module)並未連結到人類大腦,它必須「借殼上市」,利用語言的生物模組(biological module)精確轉換而成。初學閱讀者必須學會如何破解印刷文字,學會去轉換在紙上一行行,毫無意義的符號,以便為一個只能辨別語音代碼,強大的語言機制所接受。而最重要的關鍵即是音素覺識(phonemic awareness)能力,字母連結了音素,便不再是紙上毫無意義的符號,文字轉變成語言,印刷文字轉譯成語言代碼,口頭語言的神經迴路準備就位開始接受、處理。單字解碼成音素,語言系統自動進行處理,閱讀代碼(reading code)就破解了。
這本書也明白告訴我們,閱讀過程是由解碼與理解兩大支柱所構成的。讀寫障礙的孩子之所以可能是非常聰明而且深具學習動機,卻在學習的過程遇到層出不窮的閱讀問題,並連帶的影響其拼字能力、檢索文字、字發音清晰度和事實的記憶,甚至被誤認為智能不足,主因是語音缺陷阻擋了解碼,妨礙了字詞的辨識,阻斷應用高階的理解技能去取得字詞的意義。可以說「讀寫障礙」的患者是如假包換的無「印」良品。在原始部落社會,讀寫障礙的患者可以是以「武功」打天下的英雄,而在一個重視文字與符碼的現代,生不逢辰的他們備受困擾,很難以「文治」來取得利基。
拜現代科技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之賜,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腦」在閱讀,至少已識別出兵分三路兩組負責閱讀的神經徑路。一組路線是針對初學閱讀(beginning reading),是緩慢而善於分析,包括頂─顳葉區和額葉的表達語言布洛卡氏區(Broca s area),能夠將字的拼字、發音與字義分析瞭解,並永遠儲存於快速途徑,也就是第二組閱讀熟練者所依賴的枕─顳葉區,只要一看到被印刷出來的字,這個字的字形及其相關訊息,立即自動活化起來。正常的人在閱讀時,左側後腦的神經系統包括頂─顳葉區與枕─顳葉區是活化的,而讀寫障礙的患者後腦閱讀系統活化不足,而前腦布洛卡氏區反而代償性的過度活化。如此透徹的研究結果明白顯示讀寫障礙的核心問題在於語音,將印刷文字轉換成聲音的功能障礙,在患者被要求將文字連結在聲音時,確實看到了迴路故障之證據。作者更進一步應用fMRI的「觀音」功能,讓孩子接受閱讀實驗計畫,也證明及早接受有效介入的孩子,有可能發展成正確與流暢兩者兼具的閱讀者。
譯者呂翠華教授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並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特殊教育博士,現在擔任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常務監事,有了這樣跨專業深厚的學術背景與文學才華,才能以洗練流暢的文筆,將深奧的腦神經科學以及繁複的醫學治療過程,精準正確的翻譯出來,達到「信、實、美」的境界,成為神經科學專家、教育先進,甚至家長、一般民眾雅俗共賞的好書,對於國內讀寫障礙孩子的治療與教育更點燃了一盞明燈。日本學者的研究,無論在漢語系或 名文字,讀寫障礙的罹患率皆比英語圈來得少,我個人有興趣的是到底是因為初學閱讀頂─顳區處理漢字與 名相對單純的音素比較不會出現障礙呢?還是熟讀閱讀之枕─顳區認識象形文字的漢語字形比較容易呢?也許值得國內外學者專家更進一步探討研究。
最後以蔡琴傳唱至今的名曲〈讀你〉來祝福讀寫障礙的患者都能戰勝讀寫障礙:「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喜悅的經典,美麗的句點」。
王本榮
慈濟大學校長 小兒科教授
【譯者序】
閱讀是一項複雜的心智活動,這看法一直是實驗心理學探討的部分。閱讀行動包含許多最複雜的心智運作(H鷡en-Tengesdal, 2010),閱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根據單純的閱讀本質觀(Simple View of Reading)(Gough & Tunmer, 1986; Hoover & Gough, 1990),熟練閱讀需具備兩種關鍵能力:識字(word recognition)及語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識字是指讀者能高效率的解碼字詞、快速發出單字字音,透過語言經驗觸發字詞辨識;而語言理解是指讀者對事實、概念、字彙、語言和文本組織、語文推理及策略擁有知識(Hoien-Tengesdal, 2010; Stuart, Stainthorp, & Snowling, 2008)。
單純的閱讀本質觀強調,識字和語言理解能力是讀者能有效理解書面材料的最關鍵技能。孩子可不可以成為一位熟練閱讀者,端視這兩種能力是否充分發展。換句話說,孩子若無法準確及流暢地破解書頁上字詞,他將難以理解文本意義;而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若是不佳,即使他能辨識字詞,也未必能理解文本含意。識字是閱讀的內在能力,它反映讀者有破解印刷文字的需要,而語言理解則是與讀寫有關的所有學習領域必備能力(Fletcher & Lyon, 1998)。父母培養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應早於識字技能之前,並應與識字能力同時並行發展(Stuart et al., 2008)
閱讀能力的獲得與否,對孩子的終生幸福影響極大,在重視讀寫能力的社會裡,如果一個年輕人無法學會閱讀,那麼他對自我實現、人生目標的期待將會減少。總之,當孩子在學習閱讀出現困難,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將會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Lyon, 1998)。
閱讀能力是識字和語言理解的總和,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學習閱讀往往比人們想像得更困難。在閱讀萌芽階段,音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能力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初學閱讀者對察覺口語語詞的聲音有困難,他將很難進行字詞解碼或繼續試探生字,閱讀流暢性的發展將會受阻,可能導致他的閱讀理解能力變得更差、學習成果有限、無法享受閱讀樂趣。在閱讀發展的初始階段,音韻覺識能力的建立及練習至關重要。當然,孩子也必須在解碼和識字技能的發展達到流暢性和自動化。想想看,初學閱讀者的專注力和記憶容量就是這麼多,如果他用費力、缺乏效率的方式認讀字詞,那麼他是不可能記得他讀過的字,更別說把想法與背景知識連結了。因此,讓孩子理解及享受他所閱讀的,這個閱讀的最終目標可能是無法實現了。
學習閱讀並非自然的歷程(Fletcher & Lyon, 1998; Lyon, 1998),不同於學習說話,初學閱讀者須覺察他所學符號在書寫系統裡所代表意義為何(Fletcher & Lyon, 1998)。對初學閱讀者而言,書寫符號的本身是抽象的,而且在不同的語言會以不同方式被創造,以用於表徵口頭語言的要素。如果學習閱讀的過程是自然的,這世界上就不會仍存在部分文化,儘管保有了豐富的口頭語言,卻尚未發展出書面語言。
強讀者具備良好的音韻覺察能力,瞭解字母、語音對應的拼讀原則,能以快速、流暢的方式應用這些技能,字彙及語法能力佳,並能將閱讀與自我經驗產生連結,而在這些領域的任何困難都可能阻礙閱讀發展。相關研究也證實,孩子在音韻覺識技能發展的缺陷,不僅能預測學習閱讀有困難,也會對閱讀習得產生負面影響。對閱讀發展而言,音韻覺識是必要能力,卻非足夠的(Lyon, 1998)。
有關讀寫障礙的定義很多,最完整的定義來自Lyon、Shaywitz與Shaywitz(2003)的研究:讀寫障礙是一種特定學習障礙,有其神經生物學成因,其特徵是在準確及(或)流暢識字及解碼能力方面呈現困難,儘管讀寫障礙者的智力正常。這些非預期困難通常是由於語言要素之一的音韻缺陷所導致(Lyon et al., 2003, p.2)。
讀寫障礙是一種以語言為主的學習障礙(language-based learning disability)(Catts & Kamhi, 2005),會導致個體在特定語言技能有困難,特別是閱讀。讀寫障礙者通常也會在其它語言技能,如拼字、寫作及單字的發音遭遇困難。閱讀障礙是最廣為人知及最被仔細研究的學習障礙領域,80%的學習障礙者其主要困難是在閱讀(Lerner & Johns, 2013)。正因為如此,閱讀障礙和讀寫障礙的專業術語將在本書中互換使用。
當與父母和老師討論孩子所遭遇的閱讀困難,從他們身上,我們都聽到過類似問題,也在他們的眼中看到困惑。什麼是閱讀障礙?大腦科學告訴我們哪些閱讀障礙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對父母及教師所代表的意義為何?《戰勝讀寫障礙》之原文書名為Overcoming Dyslexia: A New and Complete Science-Based Program for Reading Problems at Any Level,作者Sally Shaywitz博士為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小兒科教授。作者在美國享有極崇高之學術地位,長期致力於探討大腦功能與兒童學習之關聯,並帶領研究團隊執行多項決定性研究。本書的目的是為讀寫障礙者與其父母、教師解開讀寫障礙的謎團,提供有關讀寫障礙的基礎知識,幫助讀者對閱讀障礙的基本特徵有更深認識。目前大腦科學及其與讀寫障礙者的關聯,在這部分的更深入瞭解,對讀寫障礙者的教育非常重要,幫助父母與教師瞭解及評估教育介入的可能性,幫助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獲致成功、發揮潛能。
全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介紹閱讀與讀寫障礙的本質,作者詳述讀寫障礙的歷史根源,勾勒出讀寫障礙的完整面貌,以及大腦與學習的關聯;第二篇說明讀寫障礙的診斷模式,作者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讀寫障礙者,建議父母觀察的線索及閱讀障礙的徵兆;第三篇包括許多具體的教學策略,從音韻覺識活動、流暢性訓練到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建議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成為熟練閱讀者;第四篇則聚焦實際案例,以有效教學模式為例,指導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尋求調適及戰勝讀寫障礙之道。
本書之珍貴在於Sally Shaywitz博士善用其發聲、學術專業形象與睿智,讓讀者看到每個人都可以知道如何克服閱讀障礙,沒人能比她更瞭解讀寫障礙,或比她解釋得更清楚。本書結合了科技、實用性與知識,將我們對閱讀障礙的困惑解開,並確切告訴讀者,關於診斷、教育方案與調適,什麼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讀寫障礙者其實有多方面天賦,只是這些天賦難以展現在與讀寫有關的學習領域。正如Sally Shaywitz博士說:「讀寫障礙者的思考方式與一般人不同,他們的直覺靈敏,善於解決問題,能綜觀全局及切入重點,他們不會按表操課,卻很有遠見。」本書並以在商場上屢屢開創新局的人物如Charles Schwab為案例,Charles Schwab自承讀寫障礙讓他在人生得勝有餘,因為這迫使他必須往大處著眼。Charles Schwab也推薦《戰勝讀寫障礙》:「這本書為有閱讀困難的兒童與成人而寫,這本書也同樣寫給他們的家人與老師。父母將在書中辨識孩子或他們自己的問題,瞭解他們並不孤單,瞭解他們具備極大能力,以及瞭解那存在可改善困境的真實希望。」
本人不揣淺陋,毛遂自薦翻譯Sally Shaywitz博士的經典之作。詩人余光中曾妙喻:「好的翻譯不過是某種程度的逼近,不是等於。理想的原文和譯文應是孿生,而翻譯實為一種妥協的藝術。」本書內容涵蓋層面甚廣,涉及醫學、教育、語言學、心理學等,翻譯過程務求審慎,對書中所引述研究多次查證,原文反覆推敲,中文譯本翻譯工作歷經年餘、五次校對,終於得與讀者分享這本優質好書了。
在《戰勝讀寫障礙》付梓之際,我要衷心感謝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特別為中文譯本撰寫推薦序,王本榮教授為慈濟大學醫學院教授,是國內當今知名的醫學專家。我也要感謝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洪儷瑜教授,在我對dyslexia應譯為讀寫障礙或失讀症拿捏不定時,她所提供的精闢見解。感謝心理出版社總編輯林敬堯先生長久以來對引進國外好書的支持,及執行編輯陳文玲小姐的專業協助、對譯稿品質的精準要求及耐心等待。感謝詹秀惠、蔡信發、康來新、洪惟助教授等多位中大師長對我在漢語閱讀的啟蒙,及中大學妹慈濟大學洪素真教授的切磋,都使我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學的深奧詞彙備感親切。